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正文

从实验室到大棚,量子点技术突破农业照明难题

阅读次数: 添加时间:2025/09/17  作者:

从实验室到大棚,量子点技术突破农业照明难题

来源:农业照明网

在农业科技的前沿领域,一种名为量子点的纳米材料正悄然改变着植物生长的规则,使以往不可能实现的精准光控成为现实,甚至为作物的增产提质带来了惊人突破。

中国农业科学院最新研究显示,基于量子点技术的转红光功能性薄膜可使绿豆芽植株鲜重增加10.4%、干重增加13.9%、叶绿素a含量增加7.1%。

这项创新技术通过将紫外光和黄绿光转化为植物生长所需的红光,极大促进了光合作用效率。更重要的是,该技术有望应用于水稻等主要粮食作物,带来新一轮的农业照明革命。

量子点技术:从显示屏幕到农业大棚

量子点(Quantum Dots)是一种纳米级别的半导体材料,其直径仅2-10纳米,相当于10-50个原子的宽度。

这些微小的粒子拥有独特的光学特性:当受到光或电的激发时,它们会根据自身的大小和组成发出特定波长的光。大小不同的量子点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,从紫外线到红外线区域均可覆盖。

在自然界中,植物生长依赖于特定波段的光线。叶绿素主要吸收蓝色和红色波段的光来进行光合作用。传统LED植物生长灯虽然能够提供这些波段,但往往精度不够高,能耗较大。

中国农科院的突破:转光薄膜的应用

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与国内科研单位合作,开发了一种基于量子点技术转红光的功能性薄膜。这种薄膜能够实现大棚内光质的优化,从而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、减少病虫害。

研究团队采用邻苯亚胺和盐酸多巴胺为原料,使用一步水热合成法,成功制备了红光碳量子点(RCDs)。这种量子点能够吸收紫外光和黄绿光,发射550-800纳米的红光,量子效率高达78.3%。

针对碳点材料在阳光照射下存在光衰或光分解的问题,研究团队提出了对应的抗氧化策略,获得了抗拉伸性能良好且具有抗氧化能力的抗氧化RCDs/PVA转光膜。

量子点LED:农业照明的未来

除了转光薄膜,量子点技术更直接的应用是量子点LED植物生长灯。与传统LED相比,量子点LED具有发光效率高、光谱可调性强、节能环保等优势。

一体化量子点LED植物生长灯采用蓝光芯片,并在芯片上设置由均匀离散分布的红色量子点组成的发光层。这些红色量子点在蓝光的激发下产生峰值波长为610-780nm的红光。

这种设计的好处是能够精确调制植物生长所需的红光波长,匹配不同植物的生长需求。与传统植物灯相比,量子点LED植物照明灯具有节能高效的明显优势。

环保创新:稻壳制成的量子点LED

量子点制造通常涉及有毒物质,如镘、铅或其他重金属,这引发了环境方面的考虑。日本广岛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了一种环保解决方案:利用废弃稻壳制作量子点

每年全球约有1亿吨稻壳废料产生。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回收稻壳的方法,以制造第一个矽量子点发光二极体(silicon quantum dot LED)。

稻壳经过碾磨及燃烧后得到二氧化矽(SiO2)粉末,透过加热与化学处理等一系列步骤,最终产生在橙红色范围内发光的矽量子点(SiQD),发光效率超过20%。

技术前景与挑战

虽然量子点技术在农业照明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,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。包括成本问题、长期稳定性、大规模生产工艺等。

另一方面,量子点技术的应用范围正在不断扩大。除了植物生长,该技术还可用于食品安全检测领域。江苏大学郭志明教授课题组开发了纳米材料驱动的光学传感器,用于检测食品农产品中的农药、重金属、生物毒素和致病菌等污染物。

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,量子点技术有望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多个环节发挥重要作用,从生产到检测,全程保障食品的安全和质量。

随着我国更多研究机构加入这一领域,量子点农业应用的技术瓶颈正被逐个突破。

不仅仅是转光薄膜,量子点技术已经开始在植物工厂、温室补光和家用植物种植设备中寻找商业化路径。

未来几年,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搭载量子点技术的农业照明产品上市,让曾经只存在于实验室的“光魔法”照射到普通农户的大棚中。



以上文章来源于农业照明网,作者农业照明网




版权所有:南京工业大学电光源材料研究所 |地址:南京市鼓楼区金川门外5号


总共访问: 今日访问: 昨日访问: